上海树脂砂轮厂,一个和浦东新区同步成长的普通企业,坐落在华夏东路不起眼的一隅。但这里有全国一流的生产设备,有全国最大直径的砂轮,有全国最重负荷的砂轮,有全国最具耐高速、耐高温、耐高压的砂轮,更有着一批国产梦的员工……
技术泰斗高忠:人退休了,梦想还在继续
我们先来认识一位中国磨料磨具重量级的专家——高忠,1934年4月出生在崇明,今年整整81岁高龄,花白头发尽显岁月沧桑,但思路清晰,反应敏捷。他至今还是全国涂附磨具行业协会顾问,全国涂附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机械工业部授予他“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和上海市高级专家称号。
1999年65岁的高忠正式退休了,被交往多年的上海树脂厂厂长诸玉书盛情请到浦东担任技术指导。高忠一生和砂轮、磨具打交道,深知中国和国际的差距,也一生致力于砂轮国产化。人退休了,梦想还在继续。高忠的到来,全面提升了企业的产品档次。原来企业只有传统的民用砂轮和一般的工业砂轮,几年内,很快有了一批新产品,还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
近年来,中国的铁路发展迅速,钢轨表面的磨损修复,是延长钢轨使用寿命的一项重要措施。所有的轨道本身有个圆弧的,时间长了就会被磨平,阻力也就大了,速度就提不上去。“磨路轨砂轮”很快在浦东诞生了。 “磨路轨砂轮”,就是在机车上装上砂轮,到轨道上走一遍,46块砂轮同时运行,靠砂轮重新把它磨出弧度,科学的设计保证了所有砂轮都能精准到位,一次性完成。
在研制获得国家专利的直径1.6米的砂轮时,砂轮的牢度始终达不到国家标准,高忠不顾高龄,反复观察、研究、查资料,先后多次调整工艺和材料,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找出了问题,把砂轮内衬的“重碱玻璃纤维”改为“无碱”,攻克了难关;之后又一鼓作气,研制出了中国最大的1.85米的大直径砂轮。今年,又开始上马生产直径2米的巨形砂轮,不仅是中国独家最大,也是世界最大之列。
老厂长诸玉书:靠梦想坚持走到今天
中国磨料磨具技术的泰斗之所以委身于一个普通的企业,除了延续国产梦之外,还是因为厂长诸玉书的原因。今年69岁的诸玉书出生在常熟,19岁时到当地县属砂轮厂工作,在树脂砂轮行业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1998年,宝钢在上海投产。宝钢是中国规模最大、品种规格最齐全、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份额比重最大的钢铁企业。砂轮磨具是钢铁生产加工的重要工具,进口需要的外汇当时很紧张,宝钢从国产化的战略出发,提出自己办厂生产。宝钢选择的办厂地点就是刚刚宣布开发开放的浦东新区,选择的企业厂长就是当年45岁的诸玉书。
24年前的浦东,极像树脂砂轮:需要改革开放的胶合剂来吸引全国、全球闪光的金刚石,合成“砂轮”去切割各种艰难险阻,去磨平坎坷不平。诸玉书来到浦东,面对的是一片农田,他彷徨犹豫过,但是浦东发展的方向、宝钢国产化的前景支撑着他。靠技术、靠人才、靠梦想坚持走到了今天。
诸玉书厂长以树脂砂轮为业,和国家钢铁事业同呼吸,即使2006年企业改制之后,他仍不改初衷,加大产品更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据统计,中国每年用于更换砂轮的费用超过500亿,而30%以上用于进口。进口不但费用高很多,时间长很多,而且受到很多苛刻条件限制,最典型的就是旧砂轮必须封存返回国外。
尤其是钢铁行业引进设备比较多,其中光切割机就有1米的、1.25米的、1.6米的等多种型号。这些年又引进了1.85米的“切割巨人”,主要用在石油钻探、深水石油钻探、核电站发电管等高压设备的切割加工上,这些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设备,其中所用的砂轮进口一个要2万、3万人民币。
怨气转化成志气,怒气转化成豪气,诸玉书承担起国产化的研制任务,先后克服大型砂轮容易破损、切割后钢板毛糙等技术难点,化了整整5年时间,向国家交出了合格答卷,产品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相当,价格却比外国便宜40%。为国产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最为专家高忠认可的是,诸玉书的精神,他说:“诸玉书厂长的创新精神是数一数二。他厂规模不是很大,但是他这几个产品,大厂都没有,我们这里有,这一切因为有这么一个厂长,中国磨料磨具行业的人才。”
一位老厂长支撑着一家企业,从工艺到配方,从生产到销售,他是无所不精,无所不通。他就像砂轮的轴心片,紧紧地团结着全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向着国产化梦高速前行着。按照他的话来说:“我们这个砂轮行业其实很简单,但是我们国家不可缺的。因为我们的工业、民用、军工都离不开砂轮,没有砂轮做不成产品。”
中坚力量张铭:每一个砂轮都是企业的品牌
今年34岁的技术厂长张铭,是一个把青春献给国产砂轮的青年。在大学里他学的专业就是“磨具磨料”,毕业后就来到了浦东的树脂砂轮厂,从普通的员工干起,一直到负责全厂的技术工作。
他说,每天的工作周而复始,“从头道工序开始,都要关心。比如说混的料是不是按方抓药,分量准不准;在成型之后,压出来的尺寸是不是符合产品规格;第三道就是外形是不是标准;另外后道要检验尺寸、硬度的检测,还有各个工艺的记录。这些每天要盯住。”他这样平淡的介绍自己的工作。
砂轮出厂前的检测工序按照国家标准,每一个砂轮装上机器实际运转一次,大的砂轮在40转/秒,一般的在100转/秒,每个工作日差不多要检测100片砂轮,这是费心费时的活,张铭总是认真仔细的对待,从不敢马虎。因为他的心中,每一个砂轮都是企业的品牌,也是和国外砂轮较劲的拳头。
以前,国内同行对砂轮原料配置倒入磨具之后,刮平都是手工进行的,往往存在厚薄不匀、误差偏大的问题,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砂轮在使用时容易爆裂。张铭花了两年时间,和技术员们一起潜心研制出“刮料机”,来代替手工,既解决了产品质量隐患,又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砂轮在压制过程中,普遍产用的都是冷处理,之后再在200度高温下处理48小时进行固化。为什么不直接进行热处理呢?张铭和工人们一起研究琢磨,一次不行再来一次、用电加热不行用油加热,时间太长逐步减少,终于研制出砂轮的热处理工艺,不仅时间缩短到10小时,而且产品强度大大提高。
磨轧辊砂轮是张铭常常引以为自豪的一件产品。轧辊要求很高,用来轧汽车钢板等,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伤痕,而现在中国大部分大型钢铁企业采用磨轧辊的砂轮都是来自上海树脂砂轮厂。“我们砂轮出去要磨辊子,要求很高的,不能有伤痕,因为磨出来的轧辊要轧汽车板,要求光洁度很高的。现在马路上到处是汽车,肯定有我们厂里砂轮磨出来的,这个对我来说,也是比较自豪的。心里也蛮舒服的。” 梦想,对于一个34岁的年轻人来说,还刚刚开始。现在上海树脂砂轮厂的产品质量、规格可以说在国内排位前10名,张铭很有信心,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是企业的排名争取再往前挪几位。
小人物徐国旗:很自豪,中国最大的砂轮经过自己配料出来
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梦想,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念想。徐国旗,今年46岁,来自河南,早年做过泥瓦匠,经人介绍,来到浦东7年多,是厂里的一名混料工。
所谓混料工,就是专门为制作砂轮配制原料,也就是每天按照上级开出的配方依样画葫芦照方抓药,看起来漫不经心很轻松。但是徐国旗做的很认真。他说:“我们照单子配料是简单,但是在生产实际中,会看到有时配方有问题。比如树脂原料有粉状,有液体,最常见的是几天前厂里下达的生产任务,到按比例配料时候,天气变化了,下雨了,湿度大了,按照几天前的比例肯定会容易结块,而应该要液体减少,粉状增加。”每当这时,徐国旗很认真提出改进比例的建议。
徐国旗常常把现在的工作和以前的泥瓦匠相比,同样的混料配比,泥瓦匠可宽松了,多一点少一点,稀一点厚一点,时间长一点短一点无所谓,现在配料生产的产品是要拿出去加工和人家竞争,是生产高精尖产品的,他总结出自己的工作特点是两个“准”,一是配料比例必须准;二是搅拌时间必须准。7年来徐国旗的工作从没有出过差错,反倒纠正了技术部门的一些差错。
徐国旗自己的本职工作,从时间上,每天配料在一吨左右,少则6个小时以上,多则10来个小时,尽管这样,稍有空闲时间还主动帮助其他员工,比如前道工序的原料称量、后道工序的装卸、搬运,他都乐此不彼。他说:“我感到很自豪,因为中国最大的砂轮经过自己配料出来,自己搬运出去的,感觉真的很好。”